2008年3月5日 星期三
政府與企業的作業
3/5的作業,老師叫我們寫一篇一千字的作業並且十五分鐘的報告,關於國民黨時代的政商關係,我本來以為沒什麼很實務性但才發現裡面大有學問,相當的不簡單,可以寫的層面真的很廣,資質孥鈍的我勉強寫了一千字(其實是沒到啦!)希望大家可以給我一些意見。
日治時代,日本人對於台灣是以殖民地的眼光來建設,因此他們著眼點在於農業以及基本的工業建設,台灣的角色就是扮演著提供日本母國的糖、米來源,因而輕忽了工業的發展,這種專是農業生產、農產品出口以換取工業產品進經濟模式,就是一般所謂的「殖民經濟」 。在這種模式底下,經濟發展的重點只能在於農業生產部分,而且還是初級產業,沒辦法有所作為。
國民黨接管日本之後,也概括接受了日本統治時代的基礎建設、農工業、文化,起初的模式也承襲了日本殖民統治,只不過優惠私人的色彩濃厚。到一九四九年國民黨政府輾轉進入台灣後,在政治上以外來統治集團取代日本殖民統治者,在經濟上則接收殖民官僚獨占資本為主的經濟統制體系。 不過在經濟起飛的那個階段,國民黨政府所採取的態度即是孫中山先生在「民生主義」中所言,「節制私人資本」、「發達國家資本」的計畫性市場經濟。中小企業擔負了台灣經濟發展的命脈,至於有獨佔性且攸關民生的企業則由國營企業來負責,以求國家經濟發展得以迅速而且均衡。
由於台灣市場規模不大,於是政府鼓勵中小企業以出口為主,另一方面扶植重點企業和產業以增加台灣在世界上競爭力,如台塑、新竹科學園區或者是沒成功的國際性汽車廠計畫。國民黨另一方面尚有黨營事業,與民間企業一直保持著既合作又競爭的模式,其本質上是為了鞏固政權,維持政權的正當性,以某些經濟利益來交換企業對政府的支持,遂行政策以達到經濟發展的目標,降低國內民眾對於政治環境閉鎖的不滿。這套模式其實跟現今中國崛起發展的軌跡相近,政治上以全面性的掌控來主導國內經濟政策,經濟上則是在不違反政權權威性和國家政策底限之下有限度的開放,不過這種所謂「有限度」的開放,它的廣度還是比國民黨政府時期還大。
國民黨政府與企業間的關係,有一種理論是所謂的「發展型國家」。發展型國家首重國家高度的自主性,不受社會利益團體的干擾,國家有很強的獨立意志。發展型國家雖然是以市場經濟為基礎,但國家並非純粹服從自由市場原則,而以指導性的經濟計畫,利用產業政策增強國家的競爭優勢 。不過在全球化的思維日益增強之下,這種以政治領導經濟的模式沒有辦法應付變遷快速的國際情勢,也因此在國民黨政府執政的後期,民間要求開放的聲音不間斷,民進黨也以不同的手段來強調國營企業完全的民間化、私有化而非以前的國家化、政黨化。
國民黨政府的時期一直都被批評,在民國七十六年前都是一個威權體制的政府,採取多面向的操控手段,雖然一方面是為了政權的鞏固,但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,一個強有力的政治制度通常都有助於經濟的發展,不安定的政治環境下,充斥著多頭馬車的社會意向而沒辦法整合,往往會喪失國家未來發展的大方向,因此威權體制只能算是種必要之惡,但是在瞬息萬變的國際情勢下政治體制也應有所回應,適時的修正政府與企業間的關係,否則當權者只能遭受國內外嚴峻的挑戰而乖乖的讓出主政的權力。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